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研究


第一节 知己知彼

在现时的中国股市,人们投资的最主要目标是使资本增值,而这其中最高的法则说出来简单的吓人:“高抛低吸”。(真理往往是简单的)原来如此!得闻“四字真言”使人恍然大悟,但是他马上就要反问一个令人难堪的问题:“您老咋知道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呢?”

市场有效理论者常引用的一句话便是:“你所知道的人家也知道,凭什么你能够比别人取得更好的收益?”这确实使人难以反驳。但近来在理论界亦有人试图对市场有效论进行反驳,其依据主要便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或者说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证超过大盘的回报是可能的。

有效市场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都是理性的,他们都会努力去取得所能获取的一切信息,用已知的最佳投资方法进行投资,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收益。行为论者并不否认人的理性本质,但他们强调,由于人的行为特点,人们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而且他们的行为偏差会有持续性,对此有所认识的投资者可以取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行为论者的基本观点是:投资者对于突发性的市场信息往往过度反应,而对于一些常规性的信息发布,往往不能充分认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在市场上充分作出反应。投资者的行为往往有一个惯性作用,也就是说人常常容易反应过度。那么,行为论者又是如何来诠释投资者的心理问题呢?


第二节 股市心理

一、投资需要:

1、个人生理需要。作为一个投资者投资股市,是希望通过投资来获得股息或资本利得收入,以实现私人资本的增值,更好的满足个人的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用现金购买证券可以防止意外灾害或被盗损失,使资本更有保障,也有部分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退休后能有安全稳定的收入保障。

3、社交的需要。只要看看证券公司门口有多少人聚在一处对股市高谈阔论,在看看形形色色的股市沙龙和股市传媒就可以知道股票市场很好的满足了一些人的社交需要,有人戏称:股市为一大社会安定因素,也就是因为它满足了许多退休者、下岗和失业者的这方面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在投资需要上表现出投资者是想显示自己的才能或财富、地位等,从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5、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的投资者参加股票投资,可以使他参与公司决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公司的重要决策,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同时投资者投资成功的体验,也强化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可以促使投资者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二、知觉选择性:

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他们知道的觉得格外清晰,其它事物则成为背景,这就是知觉选择性。。在股票市场上,高价股衬托出低价股价位之低,大盘股衬托出小盘股之优,劣质股衬托出绩优股之优,而在绩优股大幅上扬之后又使人感到劣质股虽劣,但价更便宜,各有所长。

三、股价错觉:

最为典型的股价错觉的例子就是:50元一股的股票太贵了?那好,现在来个一分二,美其名曰:十送十,每股变成25元,是不是便宜货?这就是绝对值的错觉。再如甲股已下跌了40%,乙股仅跌掉20%,很多人不问原因就认为乙股还是太高,这种属于相对值错觉。当然,对于绝对错觉,现代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投资者不会被财务上的假象所迷惑,股票拆细后之所以上涨,部分是由于价格降低使股票的流动性上升,以及投资者预期这种行为(拆细)是该公司对未来收益增长有信心的暗示。

四、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心理定势使人的思维模式固定化、单一化和机械化,因此在股市中会影响投资者对行情的随机判断,如有的人只会相信听消息做交易;有的爱按成交量的大小来判断大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应该说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内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效用,但在形势发生重大改变时,仍死守这些则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更为严重的是在心理定势失灵后,会造成心理崩溃。

五、股市情结:

股市中的情结是投资者不能摆脱过去、摆脱自我,过于沉溺于某种心理体验的产物。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结:

1、迟到情结:某人曾经想到要买某个股票,却没有付诸于行动,结果 股市兴旺起来,股价大涨,一些人就此沉溺于迟到的懊恼中不能自拔,股价每升一步,就喊一声“晚了”,而且这种念头会越来越强烈,这就是不能正确面对市场,面对未来的表现。

2、错卖情结:与上述情况类似,有的投资者在股价上升了一点点就卖掉了,没想到股价头也不回的一路上行,就此耿耿于怀,产生错卖情结,宁愿让懊恼困住自己,也不愿再做调整,好象和市场憋气。

3、恋股情结:有许多投资者在什么股票上赚过钱的,就一直对这只股票怀有特殊的好感;相反在什么股票上吃过苦头的,又会对这只股票怀有很深的成见;以至当外界形势发生改变的时候,甚至于绩优股变成了绩差股,绩差股变成绩优股,他们也视而不见。

情结是股市经验不足的产物,一个情结就是一个套子,要想做得顺当就得学会自我解套,少想过去,多想未来;少想自己,多想市场,走出情结的怪圈。

六、挫折与惩罚:

股市投资中,暂时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很多人却无法正视这一点,但投资失败时,特别是资金损失惨重时,会遭到家人的反对,需要得不到满足,失败的体验都会使投资者产生“惩罚心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损失金钱就等于是惩罚,持有正在下跌的股票,算是残忍的惩罚,尤其当损失最惨重的时候,还会伤害到投资者的“自我”,很少人会在刚买进股票碰到下跌就止损,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持有,如果损失继续扩大,惩罚就不断加深,投资者就开始害怕,有挫折感,例如:拒绝阅读有关证券的报纸;回避关于股市的话题等,并会对该种股票产生厌恶感,因为它不但代表金钱的损失,同时也等于不断提醒自己是个笨蛋。终于有一天股价突然暴跌,该投资者决定壮士断腕,不再接受惩罚,于是卖出股票,没想到不久市场逐渐回暖。这样,该投资者终于完成了一个心理循环:追涨的贪婪心理使他高价买入股票,而惩罚的作用又使他以低价卖出。

七、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之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是股市中最普遍的投资心理与行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实际存在或头脑中想象到的压力,个体为调节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即使简单到比较两条线的长短,多数人还是会发生从众行为。在股市中就更不可避免,因此股市中存在“疯众”现象和“羊群效应”。


第三节 股市中的人性弱点分析

一个人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则往往回偏离正确的市场分析方法,以主观的愿望代替客观分析,也常常会背离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投资市场的残酷性还在于它毫不容情的地展示人性的种种弱点,笔者把人性的弱点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懒”。这种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劳而获的心态,在按需分配社会的到来尚需时日的情况下,许多人想让股市为其提供“免费的午餐”。如果你问股市投资是一项事业还是一种赌博,大多数人不会承认实际上把它当成是一种赌博。问题是你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这项“事业”中呢?股票投资与其他任何行业都不同,干别的行业你都必须先获得“赚钱的能力”,如果想当会计师或工程师都必须经过多年的学习并通过资格考试。但在股票市场,由于几乎所有投资人都有赚钱的经历,或者以为既然有了赚钱的经历就证明自己已经具备了赚钱的能力。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

下面引用《股市炒手回忆录》中的一段话:“股票投资者获得的训练就该象接受医学教育,医生不得不兢兢业业很长时间学习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及其它几十种旁系科目。他学会了理论,然后致力于实践,他观察各种疾病引起的现象,并将之分类。依靠他准确的观察和出色的预测,他学会了正确的诊断。当然,人类难免要出错,各种始料不及的因素也会妨碍他作出正确的诊断。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不但学会把事情做正确而且迅速做完,以至于别人会认为他天生就是干这行的”证券投资由于高回报率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因此,它的难度要比绝大多数行业更高,但又有多少人付出了比其他专家更多的精力来研究投资市场呢?

“懒”还表现在许多人总是不时想从朋友处、券商处或其他任何可能的渠道打听所谓的内部消息,或者十分注意报纸的所谓新闻,还有许多股民热衷于互相打听对股市的看法,或所谓专家的看法。下面是笔者的亲身经历:股民甲拿者花5元钱买来的证券杂志对正在看1元钱买来的证券报并试图从中挑选“黑马”的股民乙嗤之以鼻,“你看那个有什么用?我5块钱买来的书上介绍的股票比你1块钱报纸上的股票至少准5倍!依笔者的看法,消息相当于情报,确实很重要,在军事上也历来受到极端重视,但是想据此买卖股票都是不可靠的。试想有价值的情报都属于高度机密,而一个普通的士兵可能获悉指挥部的作战部署吗?更不要说进行内部交易或试图操纵市场都是违法的。和军事上的情报战一样,迷惑性假情报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真的。真正有实战意义的黑马总是伴随着相当数量的假黑马,又岂是报摊上所能找到的。比得林奇(PETER LYNDI)说,“一些人买一双鞋要跑好几家店,却仅凭别人的一句话就可以投下几万美元买一个股票。”总之,不劳而获的心态有很多种,甚至可以说无处不在,根深蒂固,不付出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从市场上获得相应的回报的。(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叫“NO PAIN NO GAIN”,这对于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同样。)

二、“愿”:就是一相情愿的心态。它的主要表现有:

1、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消息。投资者由于自己患得患失,而不能客观的评估市场。对市场走势加入了个人感情,抱有主观期盼,因而特别愿意得到对自己有利的小道消息,但却不了解市场上所谓“新闻”、“消息”都是为了某些特别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散布出来的。

2、输了不认赔,还要加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少投资者在明知道已经做错了以后,还不愿认错,而在所谓“套牢”的借口下硬挺,这些人犯的错误就是不尊重市场。当一个人输了的时候就是市场明确告诉你犯了错误的时候,对抗市场的结果是被市场所吞没。

3、忠言逆耳。人的本性有一种倾向,只愿意相信潜意识中愿意相信的事,而不是真实的事,只愿意听舒服的话,而不是真话,一个投资决策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而往往一个并不舒服的决策都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三、“贪”。表现再明显不过。人人都知道贪不好,可就是戒不了贪。在股票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大户都抵挡不住透支的诱惑;而一些法人机构甚至动用银行信贷资金从事证券买卖。在这种杠杆效应面前,许多人的贪欲暴露无遗。绝大多数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彻底失败的首要原因往往是下手过重,或交易过量。在一夜暴富的心理驱使下,面对巨大的利润,铤而走险,结果却被杠杆的另一头──对应的巨大风险所撬动。要有正确的风险管理,前提就是戒贪。(当然说说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真正做到无贪无欲的又有几人?)贪欲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交易过于频繁,或者说是一种称之为“投资癖”的毛病,如果哪一天不能去证券公司看盘,就会有失落感,心情特别烦躁,甚至茶饭不思,这种表现也较为普遍。还有一种我们常看到的“赚小钱赔大钱”现象,那就是赚钱的时候只贪图眼前所得,当赔钱的时候 却又死不认帐,企图扳回平手而导致越亏越大。可以说在赢的时候戒贪比输的时候更难。

四、“怕”。普通投资者在市场涨到最高点时害怕踏空而买进,却不怕市场已经过热,在市场一跌再跌接近最低点时又害怕会血本无归而卖出。但奇怪的是,他们对市场却毫不畏惧,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高点买进,低点卖出的错误。这与成功的投资者正好相反,一名成功的投资者对自己十分自信,然而却敬畏市场。这种怕还表现在决策时既犹豫不决,又冲动草率,这都是与成功投资所需要的决策果断性相违背的。这并不奇怪,因为“大将风度”本来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这种恐慌在群体中有时还会传染,它和狂热一样是失去理性的表现。

上面所说的“懒愿贪怕”要是完全克服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性弱点的表现,是与生俱来的。但我们要做的只是对它们的显现程度加以控制,成功的投资者能够成功地把它们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不使其影响理智的思维。


第四节 克己与制胜

在市场上呆久了,很多投资者都会感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存在,它似乎洞悉股民的心理,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有时候某只股票莫名其妙突然下跌,找本某刊物一看,上面明明写着:庄家出货了。在美国,则说:“他进场做空了(HE在英语中有神的意思)。因此许多投资者或者把神秘的庄家当作可怕的对头,或者希望能借庄家的光,骑上“大黑马”走一程。那么“庄家”到底是否存在呢?看起来那些内线、外线的大投资机构最象庄家,因为它们资金实力雄厚,但是大资金都有成本压力和业绩压力,虽然它们确实具有调研能力强的优势,但这些压力仍会对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而影响操作成绩。一般投资民众又认为“庄家”有能力影响价格,因此有能力赚钱。但是如果由于“庄家”的买入而使价格上升,那“庄家”想退出同样会造成供大于求而价格下跌。因此价格影响力并不等于赚钱能力。再者,根据美国的长期历史统计,并没有证据显示有这种能长期垄断市场而稳定获利的有形“庄家”实体存在。因此可以这样说,实力雄厚的大机构是有的,但是战无不胜的“庄家”是没有的。但是许多投资者在心理上依然需要庄家的存在,在公开竞争的投资市场中,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无遮掩的自我,心理弱点暴露无疑,很多投资者却没有勇气承认错误。为什么一般投资者对维护“自我”或“面子”的愿望如此强烈?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投资者在其它行业领域都是相当成功的人士。他们带有很高的自尊和自信进入投资市场。他们认为:我既然能在其他领域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能在投资领域取得成功。但是投资市场是世上少有的极接近完全公平竞争的市场,这里不承认任何先天优越条件。在其他行业相当多的成功者是依靠其竞争对手不具备的某种先决条件而获胜的。

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的心理素质却成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儒家的经典《大学》把“诚意,正心”作为“格物、致知、修身、治国”乃至于“平天下”的根本。佛家要籍《金刚经》首先阐明要“降伏其心”,道家内丹家更是把“炼己”作为一切修行的基础。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自强,古今中外历代的先圣大哲对此的高度重视也正反映了克己与制胜的道理。